8月的一天,心内科温馨的病房内,一位悠然的老人正与他的家人谈笑风生。陪老人聊天的女儿说这几天父亲吃得香,睡的甜,今天就要出院了,别提有多高兴了。若无人介绍,谁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老人一周前正被病痛折磨着挣扎在生死边缘。
老人今年81岁,经常无故出现气短,乏力,头晕眼花,甚至晕厥,每次犯病患者和家属都极度恐慌,为求医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经全面检查,明确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发病时出现心脏停搏,心率仅20-30次/ 分,非常危险,随时可能猝死,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考虑病人高龄,合并有心、肾功能下降,黄汝刚主任建议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完成手术,家属却坚定地说:“主任,我们谁也不请,就相信你,手术就你来做。”带着患者的信任,凭借以往请专家的十几例安装经验,经过按部就班的准备,顶着首次“扔开拐棍”的压力,手术在导管室如期进行。消毒,铺单,局部麻醉,手术开始,但老人却十分不配合,一会儿嫌憋得慌,一会儿觉得躺的难受,在狭窄的导管床上来回翻动,还要起来上厕所……。医护人员一边安慰病人,一边实行无菌保护措施,还要在射线下继续手术,难度可想而知。而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一会儿正常,一会儿出现心脏停搏,频繁地变换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此时药物的支持作用已微乎其微,手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病人的生与死,在这种情况下,黄主任虽然是第一次独立做这样的手术,仍然保持镇定自若,全神贯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鞘管,将心室电极、心房电极分别送入心脏恰当位置,测试参数,将起搏器调整到最适合病人的起搏状态,开始起搏!监护仪显示规律的起搏信号,心脏跟着有节律的跳动,手术成功了,导管室内每个人都用凝重而喜悦的眼神相互传递着那份来之不易、超越自我的幸福。
还记得十一长假,一位平素健康的48岁男性农民,突然晕厥,急来院查心电图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0次/分,生命危在旦夕。正在家中休息的黄主任立即来院,在导管室为患者安装了心脏临时起搏器,首先保证了病人的生命安全,再进一步查找原因,调整药物,期望能恢复其自身心律。一周后,病人心律奇迹般恢复,但为防止病情复发,黄主任还是独立为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很快痊愈出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计小河无以成江海,十余年前在北京朝阳医院和协和医院的学习经历,黄主任已感到心脏的介入诊疗技术,(包括冠心病的介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起搏器的植入等)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填补药物治疗的不足。“是铁岭市中心医院培养了我,我一定会把我的所学还给医院,让辽北的父老乡亲享受到现代化的医疗技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在我院迅速发展,半年时间,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数量已过100例,单日手术量最高6例,月手术量最高35例,急诊PCI抢救成功率100%,目前已独立植入永久起搏器3例。另外,每两周一次的医护人员业务学习,每月一次的患者健康教育讲座,都大大提高了心内科科室的业务水平、团队的凝聚力和患者的满意率,而独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心血管的介入技术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苦是肩负责任,最乐是负起责任。责任归属勇于担当的人,成功青睐永不放弃者。起搏器起搏的是心脏,而责任起搏的却是苦乐人生。
相关链接: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必须靠心脏维持适当频率的节律舒缩,保证所需新鲜血液的供应才能完成。正常心脏收缩的频率为60-100次/分,若心率过低,排血量将必受影响。安装心脏起搏器就是将一个小巧的精密仪器通过一个细致的手术装入体内,可使过缓的心率提高到所需的频率,从而保证心脏正常的排血量以供脏器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实施该手术只需1个小时左右。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就是一个人为的“司令部”,它能替代心脏的起搏点,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起来。心脏起搏器是由电池和电路组成的脉冲发生器,能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导线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使局部的心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兴奋通过细胞间的传导扩散传布,导致整个心房和(或)心室的收缩。心脏的电信号使它跳动。当运行时,心脏跳动加速;当睡眠时,心脏跳动减慢。如果心电系统异常,心脏跳得很慢,甚至可能完全停止。人工心脏起膊器发出有规律的电脉冲,能使心脏保持跳动。
导管室 高 敏